服务热线+86(755)26502545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资讯 > 微文小站

“二月二,龙抬头”:犁破润土春耕始,一年都有精神头

更新时间:2022-03-04 09:02:43点击次数:1079次

二月二为什么叫龙抬头?

这是古人仰望苍穹

所捕获的浪漫与神奇


图片


龙抬头


图片
图片


“二月二,龙抬头,千家万户使耕牛。”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,民间有“二月二,龙抬头”的说法。“二月二”为何是“龙抬头”?其实,所谓“龙抬头”指的是经过冬眠,百虫开始苏醒。所以俗话说:“二月二,龙抬头,蝎子、蜈蚣都露头。”表示春季来临,万物复苏,蛰龙开始活动,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。

图片

图片
图片


龙头节传说在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就有了。伏羲氏非常重视农桑,奖赏耕田,每年二月二这天,皇帝御驾亲耕,皇后娘娘送饭。后来的黄帝、唐尧、夏禹等纷纷效法先王。后来人们从这天起都要春耕,开始一年的辛勤劳作。


图片
图片


“二月二”处在雨水、惊蛰、春分节气之间,时值春回大地,万物复苏,运肥备耕,播种将始。传说主管行云布雨的“龙”也苏醒过来,降下如油春雨。“龙抬头”代表了农耕时代人们对于应时节令的殷切期盼,期盼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,仓满廪实。


图片
图片


从科学角度看,农历二月初二还是“惊蛰”前后,大地开始解冻,天气逐渐转暖,农民告别农闲,开始下地劳作了。所以,古时把“二月二”又叫做“上二日”。因此,盛行于我国民间的春龙节,在古时又称“春耕节”。


据说,这一天龙王如果还没有醒的话,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。


图片
图片

中国人很早就有过“二月二”的习俗。唐朝时要在这天“迎富贵”,吃“迎富贵果子”。宋代宫廷要“排办挑菜御宴”,摆出生菜、荠花诸品,猜测其名,以赏罚作乐,“王宫贵邸,亦多效之”。

把“二月二”和“龙抬头”连在一起并成为民俗节日始于明清时期。明朝时,二月初二‘各家用黍面枣糕,以油煎之;或以面和稀,摊为煎饼’,用以‘引龙,虫不出也’;亦可持清香、艾草遍熏家中角落,驱走蛇、虫及霉味。到了清代,这天‘食饭皆以龙名’,如饼谓之龙鳞,饭谓之龙子,条面为龙须,扁食为龙牙。”

图片
图片

“二月二,龙抬头,大人小孩都剃头。”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很多习俗,其中,最具代表性的习俗是理发,而这一习俗形成于清代。罗澍伟说,自古以来,汉族一直保持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”的观念,毕生“束发”。清代改男子“束发”为“辫发”,额前顶部头发需剃去,剃头业自此兴起。“有钱没钱,剃头过年”,剃头匠忙到春节前夕,纷纷返乡,直到来年二月初二方始营业。为广揽生意,讨吉祥口彩,便把这天理发叫“剃龙头”。

时至今日,不少人仍在二月初二这天去理发,让面容与春天同步,焕发出朝气蓬勃的“精神头”,让自己的人生和事业虎虎生威,蒸蒸日上。


END
图片


图片


星际智能定位 (编辑:xingji)